【 不可以 】
在丈夫育兒字典裡沒有不可以這三個字,他也不喜歡別人對他說不可能,因為只要你願意,每一件事都有可能。
如果兒子想去碰烤箱,他會看著他走過去,感受到熱度後回頭跟他說「燙燙」,他就會說「對吧,所以是不是不要玩烤箱。」;如果兒子把所有CD撈出來往地上丟,他會坐下來跟他說「你丟出來的就自己一張一張放回去。」並且陪他一起放到好放到整齊為止,中間要是兒子想去跟表弟玩一秒都不行;如果兒子想玩手機,他就會跟他說可是你這樣就失去了跟我們玩的時間,要是不看卡通我們可以畫畫,可以跳舞,可以唱歌。
剛開始他可能不懂,但時間久了他開始明白烤箱可能很多按鈕,但燙到就沒什麼好玩的;CD掃出來那一刻可能好玩,但要花時間一個個放回去不好玩;卡通好看,但跟爸爸一起唱歌跳舞更棒。
當然直接說不可以的制止方式更快也更簡單,但他選擇好好跟他解釋,因為即便我們是父母,都沒有資格幫他決定什麼可以什麼不可以。人心是自由的,你如果選擇受傷,我會在這,但我不會在預見傷害時,就告知你我認為的結果,而擅自的幫你選擇方向,因為那是不公平的。
現在發生的任何事情他以後或許都不會記得,但我相信淺意識裡他會成長為一個自由的孩子,並且能夠學習勇敢的對自己的選擇而負責。
很多人總問我,因為你先生是外國人吧,他們才有這般耐性啦。
我以前也覺得或許是因為成長文化的不同,發展出了不同的心態與觀念,但交往久了我發現那就是他的個性他的人格,我愛上的不是他的文化背景,不是身為外國人的他,而是這個人。
跟他一起育兒的每一天僅管有一百次的爭吵,但我也在學習,也在朝著他的想法快速的邁上他的步伐,希望有一天孩子能真心的把我當成朋友,並在任何時候都能舒服自在的跟我聊生活,聊未來。
那就太好了。